海岩的“收藏瘾” 木中黄金“黄花梨”
日前,作家海岩荣登中华文化促进会公布的2009年度文化人物榜,然而海岩此次载誉,并非因为他的小说和海岩剧,而是由于“他倾其所有,尽一人之力,建立黄花梨养习馆…… ”至今在黄花梨收藏中共投入多少,海岩自己也不清楚,“总之这几年的绝大部分业余时间,绝大部分收入,都给黄花梨了。”
黄花梨究竟有怎样的收藏魅力,使得海岩为其“倾其所有”?
黄花梨雕双螭纹方台
文物专家王世襄编著的《明式家具研究》中记载,“中国最好的明式家具都是用海南黄花梨制作的。”此书一经问世,黄花梨家具价格猛然飙升,上世纪90年代初期,黄花梨明式家具由西到东,又由东到西形成了一个收藏高潮。这成为海南黄花梨家具受到海内外藏家热烈追捧的一种原因,而另一个使黄花梨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则是“物以稀为贵”。黄花梨木产地在世界上只有3处:越南、老挝和中国海南。黄花梨木一般要生长500年才能成材,砍下后的木料还必须放置至少20年时间才能做家具。黄花梨木生长期缓慢,几百年才能长成碗口粗的树干,当遇到恶劣的生长环境,便会虬结,与环境抗争,从而形成特有的节疤现象,也就是黄花梨木充满神秘色彩的“鬼脸”花纹。每一处“鬼脸”都浓墨淡彩、无一雷同。这种浑然天成的独特禀赋,使黄花梨木一跃成为明清皇家家具制作的专用材料,并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尊崇。
因材质稀缺、成材率低,黄花梨被誉为“木黄金”,成为藏家竞相追逐的热点。然而,海岩却认为,收藏黄花梨首先是一种美的享受,“黄花梨的纹路行云流水,华美而且绚烂;空灵飘逸,与中国水墨彩墨异曲同工;景自天成,与各种自然现象息息相关——千百年的风雨铅华,日晖月映,在她的光泽及木质之中留下鬼斧神工——台风扭曲树干形成的错节纹,枝杈疤结形成的鬼脸纹,还有麦穗纹、蟹爪纹、山纹、流水纹等等,古人运用各种仿生的想象将这些纹路比拟出来,足以让心领神会的美妙意境沟通古今。”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黄花梨家具,无论是明清时期的,还是当代高仿品,价格都不断攀升。1996年秋,佳士得国际拍卖公司在纽约总部举办了一场中国古典家具拍卖会,这是国际拍卖公司第一次举办中国古典家具拍卖会。拍品中价位最高的是一件清代黄花梨大座屏,以100万美元被美国一家博物馆购藏,加上佣金,相当于1000万元人民币。这次拍卖无可争议地标志着中国古典家具已经跻身于世界级重要拍卖品行列。2004年,在北京翰海秋季拍卖会上,清黄花梨雕云龙纹4件柜以1100万元成交,创下当时国内古典家具拍卖最高价。可以说,黄花梨家具行情一路看涨。
再现历史的光芒——赏伍氏兴隆家具艺术作品感言:海岩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国明清家具是中华文明的珍贵遗产,它与中国书法、绘画、磁器、织绣、玉器等一样,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分支。中国家具的设计制作自秦汉以前有序发展演变,至明清时期抵于巅峰,集历代文人的风尚志趣,将中国知识分子对天地方圆的哲学思辩以及中国社会长幼尊卑的等级伦理,融汇贯通,把中国文化对繁复与简洁的不同追求,推到极致,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成为世所公认的优秀的人类文化成就。
遗憾的是,自民国以后,因社会生活习俗变迁及社会动荡之故,明清时期留传于世的家具,大多损毁散失,在文化大革命破除“四旧”之后,更是所剩无几,据说存世量仅万余件,且70%流散于国外。而明清样式的家具及其传统制作工艺,亦被时代潮流反复推向边缘,日渐衰微,精于此道者后继乏人。
可慰的是,随着文化兴国的热潮,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重整箱篑,将中国明清家具的历史蒙尘用力除去,在重拾传统工艺、抢救珍稀木材,再现古老风貌方面,功劳卓著,对中国古代文明这一不可缺失的支脉继承光大,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伍炳亮先生不仅是这一传承事业当代最早的发轫者之一,也是目前国内明清家具研究制作收藏的集大成者,尤其是伍氏明清家具的高仿作品,其工艺的优良、造型的精准、品相的完美,直追古风,更是无出其右者。
伍氏兴隆的高仿明清家具以紫檀、黄花梨家具为主。紫檀与黄花梨以其沉穆庄重、华丽绚烂的外观、油韧坚实机理细密的质地,深得明清帝王及历代文人士大夫阶层钟爱,为明清宫廷及官宦家具的首选用材。这两种木材既是人类赋予自然物质以文化意义的载体,也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瑰宝奇珍。伍氏兴隆依古法将此寸木寸金之材打造成器,又以新法将百年岁月的磨砺浓缩其中,在璞玉浑金般的光泽中,隐约可见风雨铅华,令人发思古之幽情,其艺术魅力无以言说。
众所周知,海南黄花梨做为树种已基本绝迹,紫檀和越南黄花梨也已日益珍稀。伍炳亮先生多年自民间艰苦搜救的紫檀黄花梨之百年千年老料,在他网罗培养的能工巧匠手下,既可重现昔日光辉,又有推陈出新之作;既不失明清传统韵味,又有个性鲜明的改良。在具有收藏价值的明清古董家具难觅其踪的今日,伍氏高仿家具渐成收藏新宠,是一个必然的现象。伍炳亮先生在业界和收藏界广受推崇的原因,并非仅仅由于伍氏家具工艺的精良和用材的铺张;也非由于伍氏家具早已登上当代顶级奢侈品的消费殿堂,更主要的,是伍炳亮先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继承创新的尝试及成绩,令人瞩目,令人击掌,理应受到文明社会特别是海内外文化界和收藏界的珍爱与欣赏。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