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黄花梨成为投资的热点
近几年红木收藏水涨船高,一向被称为“木黄金”的海南黄花梨更因为其稀缺性成为投资的热点,而由于海南黄花梨木已濒临灭绝,原料稀缺,在市面上仍然是一“木”难求,价格一路疯涨,甚至达到每公斤11000元。
海南收藏界炫耀有“三宝”:黎锦,海瓷,黄花梨。
近几年,海南“三宝”中的“一宝”——黄花梨,竟然变身为“中国之宝”乃至“世界之宝”。国际黄金价格10年间从200美元/盎司暴涨至现在的 1200美元/盎司,飙升了5倍;而海南黄花梨的价格,却从2002年的2万元/吨,“疯狂”上涨至现在的800多万元/吨,创造了价格狂翻400多倍的世间“神话”!
最正宗的黄花梨产自海南岛,既可以做家具、工艺品,又是一味中药材,木材中散发的香气具有降压清心的功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把这种香味叫做 “降香”,海南黄花梨只是一种民间叫法,正式的称谓应该是“降香黄檀”。
海南黄花梨最早仅用来制作生产工具。从明代开始,海南黄花梨进入宫廷和官宦人家,成为家具的首选用材。特别是郑和七下西洋,从东南亚国家大量购进花梨木家具、用品供皇室使用后,经过对比,发现海南黄花梨的花纹典雅高贵,香味浓郁特殊,其品质远远高于东南亚诸国的花梨木,因而备受皇室和上流社会的追捧和推崇,进而带动了民间消费热潮。
黄花梨收藏是物有所值还是虚火上升
那么,面对一路高涨的海南黄花梨价格,有人说是虚火上升,也有人说是物有所值?
海南黄花梨的价格在2007年也曾达到目前这个价格,只是现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股市走低、楼市迷茫、黄金价高,导致一些投资者手中的闲散资金不知道该往哪里投。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收藏海南黄花梨木,九十年代起关注散落在海南民间的明清花梨木家具,目前海南花梨木爱好者有近万人,收藏者有数千人。因原料稀缺,在市面上一“木”难求,现在黄花梨从业人员很多,养活了不少人,由于资源奇缺,海南已认识到这一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后劲,所以在东方、白沙、乐东、海口等市县一些乡镇开始种植黄花梨,掀起了种植热。
1998年,当北京一些专家和单位开始关注海南黄花梨。专家们发现,海南的黄花梨从色泽、气味、纹理几个方面都与越南等地的黄花梨不同。用其做成的家具质重油多不长虫、不腐烂,经久耐用。
因此,海南黄花梨木市场上的大腕级人物,每年的黄花梨木交易金额达3000多万元。
如何正确辨认海南黄花梨的特征,走出对海南黄花黎不甚了解的误区呢?
误区一:海南黄花梨的香味
海南黄花梨都具有降香黄檀这个树种独特的香味。然而,大家能接触到的海黄香味却有许多的“变味”。这就要求大家走出光靠“味道辨别”海黄的误区。
海黄的香味并不像沉香那样浓密而且香味持久,只有新切面或者封严的杯子、罐子才好闻到;一旦新切面暴露在空气中,不久香味就慢慢淡去,直到刮开新的表面就又会散发出来。因此,不要以为你的宝贝闻不到香味了,就开始怀疑它不是真正的海黄。
此外,即便在雨天或者潮湿的天气,海黄也会散发出悠悠降香。当然,也有千年难遇的老料,这样的老料做出来的宝贝,哪怕上蜡也难以封住它的香味,而且非常醇香。
误区二:海南黄花梨的花纹
海黄除了香味能让人上瘾,就是花纹也能令人陶醉。海黄的花纹有千奇百怪的“鬼脸”,有密密麻麻的“鬼眼”,也有像“虎皮”一样的纹路。新玩家往往凭这些概念来判断海黄的真假与好坏。其实,海黄的花纹、纹路、线条有许多种形式,不是所有的海黄都有“鬼脸”和“鬼眼”。
海黄的花纹有粗有细,但都很清晰,不显乱,有流线的,有弯曲的,甚至有直的;以黑线花纹居多,偶尔也能见到深褐色或红线花纹,多为海南东部黄梨;细花纹的材质颜色往往色差不大,粗花纹的花纹颜色跟材质颜色色差明显,整体颜色又非常好看,多为海南西部油梨。
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海黄都有漂亮的花纹,许多老料大料,老料的边脚料做出来的东西就没有什么花纹,却又很值钱。
误区三:海南黄花梨的材质
以材质花纹来区分海黄有无数种,没有任何两件相同的器物是相同材质花纹的。
荧光。绝大部分海黄材质,表面都能比较容易打磨出荧光,扫蜡后半透明琥珀质感,温润如玉感都出来了,而少数长期泡水的海黄根料或杆料会出现像越黄一样的材质表面,光打磨不上蜡反而要好看得多。海黄打磨后,表面毛孔较少,甚至没有,反光感很强。
沉水。海黄气干密度为0.82~0.94/cm3,仅有少数重的料或成品入水即沉,多数都会有点浮出水面。所以,不沉水就不是好料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
金丝。海黄又分为东部黄梨(颜色发黄)和西部油梨(红、紫、黑三种颜色都有)。东部黄梨相对西部油梨来说,材质要轻,作为古时进贡皇家的木料,最为出名的形容就是荧光感强,半透明质感透露出屡屡金丝。
荧光、沉水、金丝等常见的形容,都是跟材质分不开的。太把荧光当回事也就走进了误区,有些人拿木屑泡水来区分海黄、越黄,那也是不严谨的,容易误导人。
编辑:浩浩
地址: /news/584.html
版权所有 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原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
精彩评论